“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
    孟昭晋
    图书情报工作. 1984, 28(6): 4-7.

    在《列宁全集》俄文版第5版第53卷中,第一次发表了按手稿刊印的列宁必给格·叶·季诺维也夫的信和给秘书的委托》(1921年8月13日)。在第54卷中,第一次发表了由德文手稿译成俄文的《给叶·萨·瓦尔加的便条和关于建立国际工人运动问题情报所的提纲》(1921年8月31日),以及次日写的《致叶·萨·瓦尔加》。这一组文献,表现出列宁对图书资料工作一贯重视的科学态度,记载了他对于在革命实践中加强图书情报保障的一项重要决策。这一决策对于图书情报工作者有着直接的教育与启示作用这一组文献的中译文已载于1979年出版的《列宁文稿》第9, 10卷)。在1980-82年期间出版的《科学交流与情报学》及《社会科学与情报》两书中译本内,均可略见苏联图书情报界对这组文献研究重视之一斑。但在我国图书情报专业书刊与教学研究中尚少专门论及。

  • 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
    伍宗韶
    图书情报工作. 1984, 28(6): 8-11.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在继承前人巳有成果的基础上而取得的。文献是存贮和传播前人研究成果的载体。因此,科技人员要想不重复前人、旁人的科学劳动,并有所创新,就必须有效地利用各种科技文献。在人类行将进人的信息社会里,科技文献与日俱增,与科技人员特定需要,形成了一对矛盾。

  • 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
    心如
    图书情报工作. 1984, 28(6): 11-11.

    由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和院成都图书馆在王安(WANG VS-80)小型计算机上联合研制成功的多用户联机情报检索软件LASIRS,已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M160(H)大型计算机上移植、研改成功,并定名为STIRS系统;并于9月18日通过了院级鉴定。

  • 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
    杨廷郊
    图书情报工作. 1984, 28(6): 12-20.

    表3给出了《激光》杂志历年引用情况。可知,其平均引文量为,.3;平均期刊引用量为4.3;引用期刊比例比较稳定,在76并^-90沁之间摆动。我们选其为基础核心期刊,来说明期刊引用的核心效应。为增加引文量,还另选了两种重要的激光方面的杂志:《激光与红外》和《激光与光学》.

  • 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
    柯讯
    图书情报工作. 1984, 28(6): 20-20.

    由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和院成都图书馆联合研制的多用户联机情报检索软件LASIRS系统于今年9月11-13日在北京通过技术鉴定。这次鉴定是由中国科学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组织的。

  • 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
    李云增
    图书情报工作. 1984, 28(6): 21-24.

    总的看来有两个特点:其一,我国近代编目的理论与方法起源并定型于1961年以前的西方模式中。这个模式从本世纪初到六十年代都是相对稳定的。美国1949年的AL.A条例不过是对1908年的A-A条例扩充而已,英国则一直沿用A-A到六十年代。本世纪20-30年代引人我国的就是以A-A为代表的、相对稳定的英美体系。解放前,大型图书馆的西文编目或直接采用英美条例或使用LC的单元卡。解放后,1961年全国第一中心图书馆委员会西文图书编目小组制定了唯一的、影响也很大的《西文普通图书著录条例)),它基本上是根据ALA条例和LC描述条例并做了适当的简化、修改而编制的。、今夭仍然是许多图书馆西编工作的依据。但它的草案在1960年8月就拟定了,所以未能反映1961年巴黎会议的成果与精神。1967年AACR1出版时,正值十年动乱,因而国内也无人问津。所以,目前我国西编实践基本上是1961年前的水平。

  • 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
    施评治
    图书情报工作. 1984, 28(6): 25-26.

    科研机构的根本任务就是“出成果、出人才”。这里指的是具有现代化水平的成果和人才。如何才能达到多出成果,快出人才呢?根据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关键的问题是应加强和做好科技情报工作。要搞好科研机构的情报工作,就必须认清科研机构及其情报部门各项工作的特点,并掌握和利用其发展规律。下面仅结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的情况谈点认识。

  • 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
    许文霞
    图书情报工作. 1984, 28(6): 27-29.

    科学家并非都是独立地从事研究工作,一般说来,他们都愿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结识同行,以共同探索和寻求自然界的奥妙,继而提出种种较高的技术结构层的基础理论。因此,尽管在每个国家、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组织动力受政策、机构以及社会经济基础的影响,但是,科学作为一门知识,其传播范围是跨国的,这就是科学不同于技术之处。没有什么“美国物理”、“俄国化学b“中国蒸汽动力学”的提法。众所公认的自然法则是永恒的,决不受社会经济力和政治因素的影响。而技术就不同了,它是科学知识对实践的应用,因此,“技术习常受到上述诸因素的制约,此外,还受气候、自然资源等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譬如建筑结构和农业技术,不同的国家,其实践程度是大不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