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非遗资源信息组织研究(许鑫副教授组织)”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题:非遗资源信息组织研究(许鑫副教授组织)
    张悦悦, 许鑫
    图书情报工作. 2015, 59(14): 6-14. https://doi.org/10.13266/j.issn.0252-3116.2015.14.001

    [目的/意义] 食疗信息资源的分散、无序,极大地影响到食疗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同时,现代化的生活导致人们亚健康问题日益凸出,人们对食疗的需求不断加强,亟需一个食疗知识服务平台。基于此背景,提出基于主题词表的知识库方案,以求解决食疗信息的供给和需求矛盾。[方法/过程] 构建亚健康食疗领域的主题词表,基于该主题词表设计面向亚健康人群的食疗知识库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食疗知识库检索原型系统,展示主题词表对食疗知识库的语义检索提升效果。[结果/结论] 主题词表能够有效改进食疗知识库的语义组织,明显提高知识检索效率,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食疗知识库的知识服务效果。

  • 专题:非遗资源信息组织研究(许鑫副教授组织)
    王蒙, 许鑫
    图书情报工作. 2015, 59(14): 15-21. https://doi.org/10.13266/j.issn.0252-3116.2015.14.002

    [目的/意义]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的组织以网站为载体,多采用传统树状或星状链接进行导航,且以地域分割,无法全面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弱化了其价值。采用新技术合理组织非物质文献遗产信息资源对非物质文献遗产的宣传与保护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基于主题图理论和方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主题图模型,并以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京剧、昆曲为例,辅以Ontopia主题图开发工具,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主题图的生成及组织效果。[结果/结论] 主题图不仅能够合理、全面地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还能够以可视化的方式直观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传承脉络、流派发展等特殊属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 专题:非遗资源信息组织研究(许鑫副教授组织)
    陈路遥, 许鑫
    图书情报工作. 2015, 59(14): 22-30. https://doi.org/10.13266/j.issn.0252-3116.2015.14.003

    [目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活态文化资源,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十分琐碎,缺少直观且全面的展现,通过结构化、可视化的研究获取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层信息,对其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提出一种基于关键事件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可视化方案,并以两岸同源"歌仔戏"为例,通过关键事件技术对信息进行结构化的组织以及可视化的展示。[结果/结论] 直观地展示歌仔戏动态演化的过程,并提炼出对其发展有所影响的一些因素,为其将来发展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提供借鉴,同时,因其为两岸同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两岸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方面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所提出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进行可视化的方案在文化传播上也具有可延展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专题:非遗资源信息组织研究(许鑫副教授组织)
    王伟, 许鑫
    图书情报工作. 2015, 59(14): 31-36,58. https://doi.org/10.13266/j.issn.0252-3116.2015.14.004

    [目的/意义] 徽州文化内容丰富,门类众多,其数字资源呈现出海量、分散、异构、多粒度的特点。因此用户既无法在宏观上准确地把握徽州文化的主线,又不能在微观上清晰地定位徽州文化的细节知识点,从海量的徽州文化数字资源中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融合关联数据和分众分类的多维度聚类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方法/过程] 在方法上综合关联数据聚合与分众分类聚合的优势,取其所长,试图从宏观与微观上全面展现徽州文化数字资源的知识信息。同时在聚合内容上,实现内容来源多元化的徽州文化数据资源的关联数据聚合,展示基于内容的多维度聚合。[结果/结论] 通过实验,有效展示所收集的徽州文化数字资源的主要知识群落与知识单元细节,将来源异构、内容异构、展现异构的徽文化数字资源有序重组,实现知识库与用户需求的无缝融合,提升用户知识获取体验。

  • 专题:非遗资源信息组织研究(许鑫副教授组织)
    赵路平, 吕颜婉倩, 黄琰秋
    图书情报工作. 2015, 59(14): 37-45. https://doi.org/10.13266/j.issn.0252-3116.2015.14.005

    [目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地域性、传承性、动态性、多元性等特点在信息传播上有其独特的规律和要求,通过报纸和网络文本揭示现状与问题,探讨这些特点、规律和要求,不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还对文化类信息的传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方法/过程] 以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37个项目作为研究案例,通过慧科数据库检索2014年度关于这些项目的新闻报道,在对这些报道进行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传播的主体、渠道、内容、方式等,阐述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现状与问题。[结果/结论] 通过分析发现,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存在着严重的冷热不均的状况,信息传播的模式基本以单向的线性模式为主,信息传播的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受众的互动和参与程度都比较低。针对这种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