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景利. 学科馆员对嵌入式学科服务的认知与解析[J]. 图书情报研究,2012,5(3):1-8.
[2] 初景利,张冬荣. 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J]. 图书情报工作,2008,52(2):6-10.
[3] 邵敏. 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架构与学科馆员队伍建设[J]. 图书情报工作,2008,52(2):11-14.
[4] 刘颖,黄传惠. 嵌入用户环境:图书馆学科服务新方向[J]. 图书情报知识,2010(1):52-59.
[5] 张翔. 基于SERVICE的嵌入式学科服务营销——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探索[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5):73-76.
[6] 陈全松. 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厦门大学图书馆为例[J]. 图书情报工作,2012,56(7):83-87.
[7] 万文娟. "985工程"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实践及不足分析[J]. 图书馆学研究,2012(3):82-87.
[8] 陆莉. "211工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J]. 图书馆学研究,2013(4):59-63.
[9] 楚存坤,孙思琴,韩丰谈.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评价模式[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6):86-90.
[10] 韩丽风,徐璐. 高校图书馆面向学科服务中的关键问题探索. 图书馆杂志,2010,29(12):45-48.
[11] 陈晶晶,郭晶,徐璟. "拜访教授"服务机制构建与信息需求分析.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3(8):9-10.
[12] 唐吉深. 学科服务精确定位:学科用户需求挖掘方法研究. 图书馆研究,2015,45(6):97-100.
[13] 李晓东,刘素清,肖珑. 高校研究人员学术信息资源利用及信息查寻行为的调查与分析——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用户调查为例. 数字图书馆论坛,2009(1):25-42.
[14] 任妮,黄钢强,刘强. 军队院校图书馆"嵌入式馆员"服务需求分析与模式机制设计. 现代情报,2013,33(3):123-128.
[15] 江珊. 一种基于WoS的工科专业学科服务整体方案探讨与实施——以测绘专业为例.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39(5):115-119.
[16] 王玉玫,吴淑娟,芦姗. 研究生学科服务需求分析及服务策略探究——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 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4):102-108.
[17] 陈欣,贾哲,石萍,等. 特色数据库与学科服务——以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土木工程特色数据库的完善为例. 图书情报工作,2013(S2):83-85.
[18] 张计龙,殷沈琴,陈铁. 基于ERU的图书馆用户信息行为数据采集方法研究——以复旦大学图书馆为例. 图书馆杂志,2014,33(12):10-16.
[19] 侯筱蓉. 基于知识演进的学科战略情报可视化研究. 情报探索,2012(7):28-29.
[20] 李晶,师俏梅. 基于SCIE、ESI的学科信息分析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情报杂志, 2012,31(10):117-121.
[21] 李远明,余慈爱,王文兵. 高校领军人才发现与评价——图书馆学科服务实践探索. 现代情报,2012,32(11):34-38.
[22] 张琳,董颖,毕德强,等. 基于动态数据整合的学者影响力h指数趋势监测与分析. 图书情报工作,2017,61(17):116-121.
[23] 程惠兰,胡小华. 嵌入科研过程的学科服务实践研究. 现代情报,2017,37(12):102-109.
[24] 宋海艳,郭晶,潘卫. 面向科研团队的嵌入式学科服务实践探索. 图书情报工作, 2012,56(1):27-30.
[25] Price D J S. Little science, big science[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3:33-61.
[26] 丁学东. 文献计量学基础[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04-209,220-232.
[27] CHENC. CiteSpace Ⅱ: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57(3):359-377.
[28] VAN ECK N J, WALTMAN L. Software survey:VOSviewer, a computer program for bibliometric mapping[J]. Scientometrics, 2010, 84(2):523-5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