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育部. 《新文科建设宣言》正式发布[EB/OL]. [2022-07-29]. https://www.eol.cn/news/yaowen/202011/t20201103_2029763.shtml. [2] 龚旗煌. 新文科建设的四个"新"维度[J]. 中国高等教育, 2021(1):15-17. [3] 苏新宁. 提升图书情报学学科地位的思考——基于CSSCI的实证分析[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0,36(4):47-53. [4] 闫慧. 青年学者论图情档一级学科核心知识及发展方向——2019年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青年学者沙龙会议述评[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9,45(1):121-127. [5] 徐晴. 我国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态势研究[J]. 图书情报知识, 2016(3):96-102. [6] 张晓阳, 王炜祯. 我国情报学学科辐射影响及其实证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3, 36(12):21-25. [7] LARIVIÈRE V, SUGIMOTO R, CRONIN B. A bibliometric chronicling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first hundred year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63(5):997-1016. [8] 赵星, 谭旻, 余小萍, 等. 我国文科领域知识扩散之引文网络探析[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2,38(5):59-67. [9] 赵俊玲, 刘尧. 基于定量分析的我国图书情报学学科辐射力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4,37(10):40-44. [10] 冯志刚, 李长玲, 刘小慧, 等. 基于引用与被引用文献信息的图书情报学跨学科性分析[J]. 情报科学, 2018,36(3):105-111. [11] 王旻霞, 赵丙军. 中国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交流特征研究——基于CCD数据库的分析[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5,38(5):94-99. [12] 李林, 李秀霞, 刘超, 等. 跨学科知识贸易动态影响和扩散模式研究——以图书情报学和管理学为例[J]. 情报杂志, 2017,36(2):182-186. [13] CRONIN B, MEHO L. The shifting balance of intellectual trade in information studie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59(4):551-564. [14] 邱均平, 李小涛. 基于引文网络挖掘和时序分析的知识扩散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4,37(7):5-10. [15] 李樵. 外部引用视角下的中国图书情报学知识影响力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9, 45(6):65-83. [16] 陈治, 陈祖刚, 刘志刚. 大学物理(上)[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17] 荣国阳, 李长玲, 范晴晴, 等. 主题热度加速度指数——学科研究热点识别新方法[J]. 图书情报工作, 2021,65(20):59-67. [18] 丁蔚. 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J]. 情报学报, 2000,19(2):124-129. [19]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9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社会科学卷)[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20. [20] 朱雪忠, 胡锴. 中国技术市场的政策过程、政策工具与设计理念[J]. 中国软科学, 2020(4):1-16. [21] WANG S, NOE R. Knowledge sharing: a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2010,20(2):115-131. [22] 蔡瑞林, 戴克清, 钱敏. 知识操纵行为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38(6): 131-138. [23] 邱均平, 余波, 杨思洛. 大数据背景下一门交叉学科的兴起——论数据计量学的构建[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21,47(5):48-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