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曹雷,才德昊,张泰居.基于全过程与系统化思想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8(1):99-102.
[2] 教育部.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EB/OL].[2019-07-03].https://www.cdgdc.edu.cn/xwyyjsjyxx/gjjl/szfa/tsqbss/265018.shtml.
[3] 柯平.柯平:以职业为中心的图书情报专业学位教育[J].图书情报知识,2011(5):8-10.
[4] 吴蔚,何昌清,古继宝.我国研究生分类培养的理念、实践与困惑[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1):48-5.
[5] 李金芮,肖希明.iSchools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23):6-10,23.
[6] 夏义堃.英美图书情报专业教育与毕业生职业选择的关系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8(3):44-48.
[7] 文冠华,姜文忠,陈宏量.抓好专业实践环节,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1-4.
[8] 段宇锋,赵楠.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MLIS)教育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017)[J].图书情报知识,2019(2):60-73.
[9] 段宇锋,王超亚.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满意度调查分析报告(2015年)[J].图书情报知识,2016(5):93-103.
[10] 段宇锋,尹冠钧,吴晨宸.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MLIS)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满意度调查分析报告[J].图书情报知识,2015(1):24-32.
[11] 柯平, 张文亮, 何颖芳.对我国图书情报专业学位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情报资料工作,2012(6):91-96.
[12] 肖希明.关于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2016(1):30-34.
[13] 阎凤桥,李欣,杨钋,等.专业学位硕士生与学术学位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比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4):9-16.
[14] 张东海.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及其成效研究——基于传统研究生院高校的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17(6):82-89.
[15] 黄宝印,王顶明.充分发挥学位中心职能助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3):1-6.
[16] 教育部.关于下达2018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结果及处理意见的通知[EB/OL].[2019-07-0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yjss_xwgl/moe_818/201906/t20190603_384228.html.
[17] 教育部.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工作概览[EB/OL].[2019-07-03].http://www.chinadegrees.cn/xwyyjsjyxx/2018cpsr/284315.shtml.
[18] 吴晓威,曹雷,王兴铭,等.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思考——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103-106.
[19] 刘敏.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曲阜师范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2):32-35.
[20] 杜宁.校企联盟背景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8(3):111-115.
[21] 孙延明,向智男,葛瑞明,等.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思考——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7):30-33.
[22] 莱夫,温格.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3] 贾义敏,詹春青.情境学习:一种新的学习范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1,17(5):29-39.
[24] 王文静.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对建构主义的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5,34(4):56-59,33.
[25] 马婧.国外协作学习理论的演进与前沿热点——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6):95-101.
[26] 布兰思福特.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扩展版)[M]. 程可拉,孙亚玲,王旭卿,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27] 张振新,吴庆麟.情境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5,28(1):125-127.
[28] 宋金波,吕一博,孙力,等.管经专业学位研究生3C实践创新课程体系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6):38-43.
[29] 林莉萍.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结构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3(8):99-103.
[30] 李瑶,刘益,杨伟.不同治理机制对联盟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J].情报杂志,2010, 29(11):106-109.
[31] 赵健.默会知识、内隐学习与学习的组织[J].全球教育展望,2003,32(9):41-45.
[32] 崔允漷,王中男.学习如何发生:情境学习理论的诠释[J].教育科学研究,2012(7):28-32.
[33] 徐春玲,王海庆.问题解决视域的实践共同体建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1):116-120.
[34] 汪金爱,吴柏均.MBA情境化教育的新思路——行动学习的发展及国内外典型应用案例分析[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4,7(6):511-528.
[35] 邵光华.美国师范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及其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1(8):75-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