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铮.变革环境中的图书馆发展动力与方向:基于组织理论与知识理论的融合框架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9,63(24):103-112. [2] 毛平,王铮,蒋星.图书馆发展变革中的思维表达、应用与演进[J].图书情报工作,2020,64(19):15-23. [3] 道格拉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刘守英,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 [4] 张海丰.回到凡勃伦制度主义:诺思的制度理论是演化的吗?[J].社会科学,2018(8):45-54. [5] 托马斯. 理解公共政策[M]. 谢明,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 张继颖,孙柏瑛.倡导联盟框架:动态演进、应用特征及其应用评价[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8(6):22-32. [7] 高珺,余翔.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专利合作特征与技术态势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21(8):169-178. [8] 赵一方,王铮,裴雷. 政策计量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内容主题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20,64(10):66-74. [9] 卢凌宇,章远. 理论如何影响政策——基于国际关系学的分析[J].国际观察,2016(1):34-51. [10] 张骥.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与外交政策供给——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 国际关系研究, 2016(2):7-12. [11] 徐晖,陆兴华,罗钧.江苏省高校图书馆计算机应用发展历程——早期计算机应用发展阶段(1978-1985年)[J].新世纪图书馆,2019(10):65-68. [12] 李广建.技术史是窥见图书馆发展规律的一面镜子[J].图书馆论坛,2016,36(5):1. [13] 梁春慧.基于"图书馆-环境-用户"三螺旋理论的图书馆服务——以面向协同创新中心的专利信息服务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5(4):31-34. [14] 王玲,李文兰.市场竞争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领域专利情报服务研究——以天津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67-69. [15] 刘宇,方曙,杨志萍,等.面向专利信息精准需求的课题组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构建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7,61(9):42-52. [16] 朱振宁.高校图书馆面向创新型小微企业协同供给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12):10-16. [17] 朱雪忠,胡成.图书馆开展专利侵权信息追踪服务路径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20(5):94-101. [18] 张垒.国内图书馆领域专利情报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4(9):17-21. [19] 邵思蜜.中外图书馆申请专利分析[J].现代情报,2015,35(3):97-103. [20] 陈定权.图书馆技术史(1954-)研究:缺失、框架与价值[J].图书馆论坛,2016,36(5):2-8. [21] 司莉,周璟."一带一路"多语种共享型数据库的跨语言检索功能分析与开发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 2021, 65(3):20-27. [22] AIPatent[EB/OL].[2022-02-26]. https://www.aipatent.com/. [23] 刘鑫.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背景下的高校专利发展状况——以四川省20所高校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20(8):77-81. [24] 约书亚.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5] 于良芝.图书馆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6] 杨九龙,阳玉堃,许碧涵.人工智能在图书馆应用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2019,63(4):32-38. [27] 赵勇.高校图书馆安静学习空间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1,41(7):57-58,61. [28] 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N]. 中国文化报,2012-05-11(1). [29] 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N]. 中国文化报,2017-02-23(2). [30] 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EB/OL].[2022-02-2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05/content_10137.htm. [31] 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22-02-2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20/content_5211996.htm. [32] 霍朝光,董克,司湘云.国内外LIS学科主题热度演化分析与预测[J].图书情报知识,2021(2):35-47,57. [33] 曹文振,赖纪瑶,王延飞.人工智能时代情报学发展走向之辨——对本体论、感知论、方法论、服务论的再思考[J].情报学报,2020,39(5):557-564. [34] 马海群,张涛,李钟隽.新时代文献信息的价值重构:人工智能技术和智慧服务[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1,44(2):1-7. [35] 吴建中.人·技术·价值观——关于下一代图书馆技术的思考[J].图书馆,2019(4):1-4,29. [36] 王铮.制度演进视角下图书馆变革的国家样本解读——《国家图书馆业务管理机制研究》读后[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9(1):103-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