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孝良,李勇,钟刚毅,等. 手机图书馆信息传播模式与媒介影响的探讨[J]. 图书情报工作, 2009, 53(15):34-37.
[2] 宋生艳. 图书馆微媒体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15,59(12):65-70.
[3] 张玲. 新媒体技术环境下图书馆宣传推广策略[J]. 图书情报工作, 2015, 59(1):78-81.
[4] 杨琳,龚惠玲,陈朝晖,等. 图书馆科学文化微博传播模式研究——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探索和思考[J]. 图书情报工作, 2012, 56(13):74-78.
[5] 成波.情报学与传播学基本理论问题及分支理论比较研究——以信息交流为轴线的探析[J]. 图书情报工作,2006,50(2):35-39.
[6] 赵成山.传播学是图书馆学一门重要的相关学科——兼谈对图书馆学若干问题的认识[J].图书馆学刊,1998,20(2):1-5.
[7] 闵超,孙建军.学科交叉研究热点聚类分析——以国内图书情报学和新闻传播学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109-116.
[8] 王传清,连鸿江. 图书情报学与传播学理论交叉研究综述[J]. 图书情报工作, 2004, 48(8):94-97.
[9] 董颖. 电子媒介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转型与定位[J].情报科学, 2005, 23(4):524-527.
[10] 刘宇初,刘洪莲,黄伟群.数字媒介与传统媒介在大学生中的公信力比较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0):29-33.
[11] 岳泉.信息传播的新媒介及其影响分析[J].情报科学,2007,25(5):666-670.
[12] WEBSTER J,WASTON R T. Analyzing the past to prepare for the future:writing a literature review[J].MIS quarterly,2002,26(2):13-23.
[13] 赵毅衡. "媒介"与"媒体":一个符号学辨析[J]. 当代文坛, 2012(5):31-34.
[14]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5] 赵炎秋. 媒介与媒体:传媒的两种涵义及其区分[J]. 湖南社会科学, 2009(5):136-138.
[16] 张忠民,阳欣哲,张国良. 新闻传播学领域对"媒介"、"媒体"、"传媒"三词使用现状分析——以文献计量方法对四种专业核心期刊的研究[J]. 新闻记者, 2010(12):48-52.
[17] 周晶,兰国帅,张一春. 基于CSSCI(1986-2014)的信息素养与媒介素养的比较研究[J].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5(3):17-24.
[18] 陈东. 信息媒介的起源、发展与类型[J]. 国际安全研究, 1997(4):43-47.
[19] 李常庆. 新信息媒介与图书馆[J]. 中国图书馆学报, 1987(1):29-33.
[20] 王崇德,史凯. 论信息媒介和社会文化[J]. 情报理论与实践, 1997(5):277-280.
[21] 张志安,沈菲.中国受众媒介使用的地区差异比较[J].新闻大学,2012(6):3-9.
[22] 何凌南,钟智锦,可唯.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使用行为特征——2013年城市受众新媒体使用行为调查报告[J].新闻记者,2014(6):63-66.
[23] 殷俊,胡登权,邓若伊.我国受众风险感知情况及对策研究——基于媒介使用的视角[J].现代传播,2014,36(3):41-45.
[24] 周葆华,胡叶楠,冦志红.网络新闻从业者的媒介使用:中国网络从业者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之三[J].新闻记者,2014(3):64-69.
[25] 杨凯.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新思路——基于外国人对广州城市印象及媒介使用习惯调查[J].南京社会科学,2010(7):117-122.
[26] 周玲,付景华,孙娣.灾难中残疾人的媒介使用与信息沟通需求——以汶川地震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11(5):58-63.
[27] 陈长松,蔡月亮.多中心与去中心:融合媒介使用主体存在特征及影响[J].中国出版,2015(4):40-43.
[28] 吴文汐,刘航.媒介使用行业的时间替代效果研究——以电视和互联网为例[J].当代传播,2014(2):45-47.
[29] 喻国明,许子豪,赵晓泉.上网时间对传统媒介使用时间的影响[J].现代传播,2013,35(4):105-110.
[30] 林溪声.社会动员与执政党的媒介使用:理念、资源与模式[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3):11-15.
[31] 纪莉,张盼.论记者在微博上的媒介使用行为及其新闻伦理争议[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65(3):117-121.
[32] 王斌,王锦屏.信息获取、邻里交流与社区行动:一项关于社区居民媒介使用的探索性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21(12):90-106.
[33] 周葆华.新技术环境下上海市民媒介使用现状与特征——2009年调查报告[J].新闻记者,2010(9):13-18.
[34] 李双龙,李晶.信息化时代下的大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代际差异——关于上海大学生及其家长媒介使用与社会意识的实证研究[J].新闻大学,2008(1):19-24.
[35] 郑欣.媒介使用动机与文化消费——以江苏省三地城乡居民为对象的考察[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06,43(5):126-134.
[36] 张铮,周明洁.媒介使用与中国农村居民的现代性——对湖南浏阳农村的实证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7(5):61-64,69.
[37] 魏南江,孔祥静,徐雄庆.电视媒介使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电视研究,2008(6):34-40.
[38] 魏南江.关于电影媒介使用现状的调查报告[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3):54-62.
[39] 陈绚,董书华.乡村居民媒介使用调查报告——2012年1月-2月河北第什营村实证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2,34(5):70-80.
[40] 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1] 段京肃.社会的阶层分化与媒介的控制权和使用权[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44-50.
[42] 佘世红.广州市谷围新村失地农民媒介使用调查[J].现代传播,2015(8):48-52.
[43] 次旺卓玛,罗布.西藏地区乡村社会媒介使用状况研究——以山南地区扎囊县纱布夏村为例[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3):53-57.
[44] 郑素侠.媒介使用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J].当代传播,2012(5):42-45.
[45] 陈铭,姜洪伟.数字媒介使用与儿童阅读的关系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4):1-14.
[46] 江林新,廖圣清,张星.上海市少年儿童媒介使用状况数据报告[J].新闻记者,2009(6):70-73.
[47] 郑素侠.农村留守儿童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现状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5(2):157-160.
[48] 王佑镁.数字融合与边缘重生:新时期侨乡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与满足[J].远程教育杂志,2013,31(1):86-92.
[49] 陈苗苗.青少年新媒介"使用-满足"动机与新媒介素养观[J].国际新闻界,2009(6):73-77.
[50] 陆晔,黄东亮,周葆华.媒介使用与青少年闲暇生活——"离网离视"活动个案分析[J].新闻记者,2006(4):3-7.
[51] 易前良,王凌菲.青年御宅族的媒介使用动机研究:以南京地区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18(4):68-77.
[52] 黄轩庄,余海超.大学生媒介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以桂林市高校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1(1):62-64.
[53] 肖荣春,白金龙.移动的自留地:知识青年、新媒介赋权、场景生产与媒介素养[J].中国青年研究,2011(4):64-70.
[54] 周葆华,陆晔.从媒介使用到媒介参与:中国公众媒介素养的基本现状[J].新闻大学,2008(4):58-66.
[55] 钟进华.大学生媒介素养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拓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91-93,28.
[56] 翟晓娟,聂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宣传推广渠道份额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6, 34(1):53-61.
[57] 张文彦.新媒体在图书馆服务推广中的应用[J].图书馆杂志, 2007, 26(6):19-21.
[58] 邹忠民,丁元江. 网络媒体的特性和图书馆发展探索[J]. 图书情报工作, 2005, 49(8):37-40.
[59] 廖圣清,景杨,杨帅.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社会接触和国家印象:以刻板印象为研究视角[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1):40-50.
[60] BLUMLER J G,KATZ E.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M].Newbury Park:Sage,1974.
[61] FISHBEIN M,AJZEN I. Belief,attitude,intention and behavior: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M].Reading:Addison-Wesley,1975.
[62] 刘荣忠.关于媒介接近权的研究——从读者来信看受众对媒介的接近权[J].新闻大学,2001(1):9-14.
[63] 陈晓律.话语权与媒介使用权(主持者言)[J].南开学报,2008(5):32.
[64] 曹晋,赵月枝.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术脉络与人文关怀[J].南开学报,2008(5):32-42.
[65] 王正祥.媒介使用、权威信息的可信度与民众对传言的信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17(3):35-45.
[66] 王正祥.媒介使用、交往行为异质性与民众对私下使用色情的态度[J].国际新闻界,2012,34(4):25-29,45.
[67] 姚君喜.媒介使用、媒介依赖对信任评价的影响——基于不同媒介的比较研究[J].当代传播,2014(2):19-24.
[68] 张蓓.媒介使用与城市居民的政治参与——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研究[J].学海,2014(5):56-62.
[69] 曾凡斌.社会资本、媒介使用与城市居民的政治参与——基于2005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城市数据[J].现代传播,2014(10):33-40.
[70] 卿志军,孔德明.公众的媒介使用与政策认同的互动——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例的实证研究[J].当代传播,2013(3):28-31.
[71] 陆晔.媒介使用、媒介评价、社会交往与中国社会思潮的三种意见趋势[J].新闻大学,2012(6):63-72.
[72] 陆晔.媒介使用、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认同——理论关系的经验检视[J].新闻大学,2010(2):14-2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