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述评

信息媒介使用在中国:概念梳理与理论进展

  • 曾润喜 ,
  • 魏冯
展开
  •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重庆 401331
曾润喜(ORCID:0000-0002-8353-9479),研究员,博士生导师,E-mail:zengrunxi@gmail.com;魏冯(ORCID:0000-0003-1577-1724),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 2016-03-18

  修回日期: 2016-05-02

  网络出版日期: 2016-05-20

基金资助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基于大数据的社会舆情决策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06112015CDJSK07XK15)研究成果之一。

Information Media Application in China: Concept Carding and Theory Progress

  • Zeng Runxi ,
  • Wei Feng
Expand
  •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Received date: 2016-03-18

  Revised date: 2016-05-02

  Online published: 2016-05-20

摘要

[目的/意义] 我国对于信息媒介使用的研究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为进一步把握该领域的前沿动态和研究趋势,需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方法/过程] 基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选取"信息媒介使用"相关文献进行内容分析。[结果/结论] 研究主题聚焦于信息媒介使用的载体、现状、动机等三维论域,以国外理论进行本土实践或基于国内典型案例作为研究路径,以实证分析方法为主导研究媒介使用与其他变量的关系,但仍缺乏理论创新的自觉性,信息媒介使用主体研究对象有待扩展,议题研究程度发展不均等。建议图书情报学加强对信息媒介使用的相关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

曾润喜 , 魏冯 . 信息媒介使用在中国:概念梳理与理论进展[J]. 图书情报工作, 2016 , 60(10) : 135 -142 . DOI: 10.13266/j.issn.0252-3116.2016.10.019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The study on information media application has become the research hot the academia pay more attention to in China. To learn more its currentissues and research trend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research.[Method/process] It makes a content analysis on the related papers about information media application from the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CSSCI).[Result/conclusion] At present, Chinese scholars predominantly focus on three dimensions of carriers, current situation and motivation of information media application. They practice with the foreign theories or study on the basis of Chinese typical cases. Also, they usually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media application and other parameters with the empirical analysis method. However, the current research has some deficiencies, such as lack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be extended main study subject, and unequal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degree on research topics.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should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media application.

参考文献

[1] 程孝良,李勇,钟刚毅,等. 手机图书馆信息传播模式与媒介影响的探讨[J]. 图书情报工作, 2009, 53(15):34-37.
[2] 宋生艳. 图书馆微媒体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15,59(12):65-70.
[3] 张玲. 新媒体技术环境下图书馆宣传推广策略[J]. 图书情报工作, 2015, 59(1):78-81.
[4] 杨琳,龚惠玲,陈朝晖,等. 图书馆科学文化微博传播模式研究——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探索和思考[J]. 图书情报工作, 2012, 56(13):74-78.
[5] 成波.情报学与传播学基本理论问题及分支理论比较研究——以信息交流为轴线的探析[J]. 图书情报工作,2006,50(2):35-39.
[6] 赵成山.传播学是图书馆学一门重要的相关学科——兼谈对图书馆学若干问题的认识[J].图书馆学刊,1998,20(2):1-5.
[7] 闵超,孙建军.学科交叉研究热点聚类分析——以国内图书情报学和新闻传播学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109-116.
[8] 王传清,连鸿江. 图书情报学与传播学理论交叉研究综述[J]. 图书情报工作, 2004, 48(8):94-97.
[9] 董颖. 电子媒介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转型与定位[J].情报科学, 2005, 23(4):524-527.
[10] 刘宇初,刘洪莲,黄伟群.数字媒介与传统媒介在大学生中的公信力比较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0):29-33.
[11] 岳泉.信息传播的新媒介及其影响分析[J].情报科学,2007,25(5):666-670.
[12] WEBSTER J,WASTON R T. Analyzing the past to prepare for the future:writing a literature review[J].MIS quarterly,2002,26(2):13-23.
[13] 赵毅衡. "媒介"与"媒体":一个符号学辨析[J]. 当代文坛, 2012(5):31-34.
[14]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5] 赵炎秋. 媒介与媒体:传媒的两种涵义及其区分[J]. 湖南社会科学, 2009(5):136-138.
[16] 张忠民,阳欣哲,张国良. 新闻传播学领域对"媒介"、"媒体"、"传媒"三词使用现状分析——以文献计量方法对四种专业核心期刊的研究[J]. 新闻记者, 2010(12):48-52.
[17] 周晶,兰国帅,张一春. 基于CSSCI(1986-2014)的信息素养与媒介素养的比较研究[J].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5(3):17-24.
[18] 陈东. 信息媒介的起源、发展与类型[J]. 国际安全研究, 1997(4):43-47.
[19] 李常庆. 新信息媒介与图书馆[J]. 中国图书馆学报, 1987(1):29-33.
[20] 王崇德,史凯. 论信息媒介和社会文化[J]. 情报理论与实践, 1997(5):277-280.
[21] 张志安,沈菲.中国受众媒介使用的地区差异比较[J].新闻大学,2012(6):3-9.
[22] 何凌南,钟智锦,可唯.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使用行为特征——2013年城市受众新媒体使用行为调查报告[J].新闻记者,2014(6):63-66.
[23] 殷俊,胡登权,邓若伊.我国受众风险感知情况及对策研究——基于媒介使用的视角[J].现代传播,2014,36(3):41-45.
[24] 周葆华,胡叶楠,冦志红.网络新闻从业者的媒介使用:中国网络从业者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之三[J].新闻记者,2014(3):64-69.
[25] 杨凯.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新思路——基于外国人对广州城市印象及媒介使用习惯调查[J].南京社会科学,2010(7):117-122.
[26] 周玲,付景华,孙娣.灾难中残疾人的媒介使用与信息沟通需求——以汶川地震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11(5):58-63.
[27] 陈长松,蔡月亮.多中心与去中心:融合媒介使用主体存在特征及影响[J].中国出版,2015(4):40-43.
[28] 吴文汐,刘航.媒介使用行业的时间替代效果研究——以电视和互联网为例[J].当代传播,2014(2):45-47.
[29] 喻国明,许子豪,赵晓泉.上网时间对传统媒介使用时间的影响[J].现代传播,2013,35(4):105-110.
[30] 林溪声.社会动员与执政党的媒介使用:理念、资源与模式[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3):11-15.
[31] 纪莉,张盼.论记者在微博上的媒介使用行为及其新闻伦理争议[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65(3):117-121.
[32] 王斌,王锦屏.信息获取、邻里交流与社区行动:一项关于社区居民媒介使用的探索性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21(12):90-106.
[33] 周葆华.新技术环境下上海市民媒介使用现状与特征——2009年调查报告[J].新闻记者,2010(9):13-18.
[34] 李双龙,李晶.信息化时代下的大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代际差异——关于上海大学生及其家长媒介使用与社会意识的实证研究[J].新闻大学,2008(1):19-24.
[35] 郑欣.媒介使用动机与文化消费——以江苏省三地城乡居民为对象的考察[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06,43(5):126-134.
[36] 张铮,周明洁.媒介使用与中国农村居民的现代性——对湖南浏阳农村的实证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7(5):61-64,69.
[37] 魏南江,孔祥静,徐雄庆.电视媒介使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电视研究,2008(6):34-40.
[38] 魏南江.关于电影媒介使用现状的调查报告[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3):54-62.
[39] 陈绚,董书华.乡村居民媒介使用调查报告——2012年1月-2月河北第什营村实证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2,34(5):70-80.
[40] 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1] 段京肃.社会的阶层分化与媒介的控制权和使用权[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44-50.
[42] 佘世红.广州市谷围新村失地农民媒介使用调查[J].现代传播,2015(8):48-52.
[43] 次旺卓玛,罗布.西藏地区乡村社会媒介使用状况研究——以山南地区扎囊县纱布夏村为例[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3):53-57.
[44] 郑素侠.媒介使用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J].当代传播,2012(5):42-45.
[45] 陈铭,姜洪伟.数字媒介使用与儿童阅读的关系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4):1-14.
[46] 江林新,廖圣清,张星.上海市少年儿童媒介使用状况数据报告[J].新闻记者,2009(6):70-73.
[47] 郑素侠.农村留守儿童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现状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5(2):157-160.
[48] 王佑镁.数字融合与边缘重生:新时期侨乡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与满足[J].远程教育杂志,2013,31(1):86-92.
[49] 陈苗苗.青少年新媒介"使用-满足"动机与新媒介素养观[J].国际新闻界,2009(6):73-77.
[50] 陆晔,黄东亮,周葆华.媒介使用与青少年闲暇生活——"离网离视"活动个案分析[J].新闻记者,2006(4):3-7.
[51] 易前良,王凌菲.青年御宅族的媒介使用动机研究:以南京地区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18(4):68-77.
[52] 黄轩庄,余海超.大学生媒介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以桂林市高校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1(1):62-64.
[53] 肖荣春,白金龙.移动的自留地:知识青年、新媒介赋权、场景生产与媒介素养[J].中国青年研究,2011(4):64-70.
[54] 周葆华,陆晔.从媒介使用到媒介参与:中国公众媒介素养的基本现状[J].新闻大学,2008(4):58-66.
[55] 钟进华.大学生媒介素养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拓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91-93,28.
[56] 翟晓娟,聂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宣传推广渠道份额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6, 34(1):53-61.
[57] 张文彦.新媒体在图书馆服务推广中的应用[J].图书馆杂志, 2007, 26(6):19-21.
[58] 邹忠民,丁元江. 网络媒体的特性和图书馆发展探索[J]. 图书情报工作, 2005, 49(8):37-40.
[59] 廖圣清,景杨,杨帅.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社会接触和国家印象:以刻板印象为研究视角[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1):40-50.
[60] BLUMLER J G,KATZ E.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M].Newbury Park:Sage,1974.
[61] FISHBEIN M,AJZEN I. Belief,attitude,intention and behavior: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M].Reading:Addison-Wesley,1975.
[62] 刘荣忠.关于媒介接近权的研究——从读者来信看受众对媒介的接近权[J].新闻大学,2001(1):9-14.
[63] 陈晓律.话语权与媒介使用权(主持者言)[J].南开学报,2008(5):32.
[64] 曹晋,赵月枝.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术脉络与人文关怀[J].南开学报,2008(5):32-42.
[65] 王正祥.媒介使用、权威信息的可信度与民众对传言的信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17(3):35-45.
[66] 王正祥.媒介使用、交往行为异质性与民众对私下使用色情的态度[J].国际新闻界,2012,34(4):25-29,45.
[67] 姚君喜.媒介使用、媒介依赖对信任评价的影响——基于不同媒介的比较研究[J].当代传播,2014(2):19-24.
[68] 张蓓.媒介使用与城市居民的政治参与——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研究[J].学海,2014(5):56-62.
[69] 曾凡斌.社会资本、媒介使用与城市居民的政治参与——基于2005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城市数据[J].现代传播,2014(10):33-40.
[70] 卿志军,孔德明.公众的媒介使用与政策认同的互动——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例的实证研究[J].当代传播,2013(3):28-31.
[71] 陆晔.媒介使用、媒介评价、社会交往与中国社会思潮的三种意见趋势[J].新闻大学,2012(6):63-72.
[72] 陆晔.媒介使用、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认同——理论关系的经验检视[J].新闻大学,2010(2):14-22,80.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