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图书馆学概论”课程思政元素体系构建

  • 金胜勇 ,
  • 吴彰丽 ,
  • 刘培硕
展开
  • 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保定 071000
金胜勇,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刘培硕,本科生。

收稿日期: 2021-12-28

  修回日期: 2022-01-28

  网络出版日期: 2022-03-30

基金资助

本文系"河北大学课程思政改革试点课程"建设项目研究成果之一。

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 System of the Course Introduction to Library Science

  • Jin Shengyong ,
  • Wu Zhangli ,
  • Liu Peishuo
Expand
  • School of Management,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0

Received date: 2021-12-28

  Revised date: 2022-01-28

  Online published: 2022-03-30

摘要

[目的/意义] 在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背景下,构建"图书馆学概论"课程思政元素体系,能够进一步提升图书馆学课程德育价值,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方法/过程] 采用内容分析法和访谈法获取"图书馆学概论"课程中蕴含思政内容的数据资料,借助NVivo12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编码和分析,提炼"图书馆学概论"课程思政元素。对初步研究结果进行两次专家访谈,基于专家意见构建"图书馆学概论"课程思政元素体系。[结果/结论] "图书馆学概论"课程思政元素体系主要包括理想信念、品德修养、专业精神、个人发展4个一级元素,政治认同、国家认同等15个二级元素,以及道路认同、理论认同等35个三级元素。

本文引用格式

金胜勇 , 吴彰丽 , 刘培硕 . “图书馆学概论”课程思政元素体系构建[J]. 图书情报工作, 2022 , 66(6) : 51 -59 . DOI: 10.13266/j.issn.0252-3116.2022.06.006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construc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 system of the course Introduction to Library Science can further improve the value of the course moral education in library science and implement the basic task of moral education.[Method/process] This paper used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and interview method to obtain data contai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s in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Library Science, encoded and analyzed the data with NVivo 12, then extract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ourse Introduction to Library Science. This paper conducted 2 expert interviews of preliminary research results, and construct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 system of the course Introduction to Library Science based on expert opinions.[Result/conclus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 system of the course Introduction to Library Science mainly includes 4 first-level elements of ideals and beliefs, moral cultivation, professional spirit,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15 second-level elements of political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and 35 three-level elements including road identification, theoretical identification, and so on.

参考文献

[1] 岳宏杰.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1(11):66-7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1-11-10].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3] 陈怡琴.加强财经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11):89-95.
[4]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专家学者齐聚武大研讨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课程思政建设[EB/OL].[2021-11-20].http://sim.whu.edu.cn/info/1341/10541.htm.
[5]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1年工作会议暨系主任联席会议在我校成功举办[EB/OL].[2021-11-20].https://im.nju.edu.cn/23/e0/c13259a533472/page.htm.
[6] 秦中云,王彤.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图书馆教学支持服务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1,35(3):28-33.
[7] 项姝珍."课程思政"与嵌入服务——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新探[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1,41(4):63-65.
[8] 赵惠玲,陈莹,胡海华,等.医学高校图书馆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21,51(3):256-259.
[9] 侯晓娜.公安院校图书馆服务课程思政的SWOT分析[J].辽宁警察学院学报,2021,23(6):124-128.
[10] 王友富.关于图书馆(学)"金课"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9,39(4):32-36.
[11] 王丹丹,王友富.高校"课程思政"理论研究进展与图书馆学人的作为[J].高校图书馆工作,2020,40(5):24-33.
[12] 王小云,陈淑华,姚婷婷,等.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本科"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责任与路径[J].档案学通讯,2021(2):26-34.
[13] 赵益维,杜延庆,霍黎."文献检索"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4):42-43.
[14] 董光."科技文献检索"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J].就业与保障,2021(4):147-148.
[15] 霍丽萍,张宇,曾媛,等.融合课程思政理念的信息素养通识课教学设计与初步实践——以文献检索课程为例[J].化工高等教育,2021,38(4):85-92.
[16] 黄常青.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的路径与模式探索——以福建农林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21,65(16):65-72.
[17] 焦海霞.信息素养课程思政的教学逻辑体系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21(20):2-8.
[18] 龚蛟腾,易凌.图书馆学基础理论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21(22):16-24.
[19] 吕小艳,项蓓丽,文衍宣.实施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相结合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J].高教论坛,2012(11):50-53.
[20] 图书馆学基础知识[M].银川: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1979.
[21]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图书馆学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2] 谭迪昭.图书馆学基础知识:试用教材[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6.
[23] 杨筱玉.图书馆学基础[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
[24]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图书馆学基础[M].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5] 吴慰慈.图书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6] 周国正.现代图书馆学基础[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
[27] 魏蔚,张亚君.图书馆学基础[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28] 张荣,金泽龙.图书馆学基础[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29] 吴慰慈,刘兹恒.图书馆学基础[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0] 文化学院图书馆研究班第一期学员集体.社会主义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文化学院出版社,1960.
[31] 四川省图书馆学会.图书馆学概论[M].四川:四川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1983.
[32] 桑健.图书馆学概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33] 吴慰慈,邵巍.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
[34] 谭迪昭.图书馆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
[35] 石呈祥.图书馆学概论[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
[36] 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M].修订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37] 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M].修订2版.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
[38] 于良芝.图书馆情报学概论[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
[39] 马家伟,杨晓莉,姜洋.图书馆与图书馆学概论[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40] 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M].4版.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
[41] "图书馆学引论"编写小组.图书馆学引论初稿[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63.
[42] 金恩晖.图书馆学引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
[43] 钟守真.比较图书馆学引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44] 黄宗忠.图书馆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45] 于良芝.图书馆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6] 吉士云.图书馆学导论[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
[47] 吉士云.图书馆学导论[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7.
[48] 朱华平,高健.图书馆学通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49] 武德运.图书馆通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50] 蒋永福.图书馆学通论[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51] 南开大学图书馆学系.理论图书馆学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1.
[52] 吴慰慈,李纪有,张涵.图书馆学简明教程[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53] 郭星寿.现代图书馆学教程[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
[54] 王子舟.图书馆学基础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55] 郭依群.应用图书馆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6] 蒋永福.图书馆学基础简明教程[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57] 宓浩.图书馆学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58] 陈源蒸.宏观图书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59] 徐引篪,霍国庆.现代图书馆学理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60] 傅正.现代图书馆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61] 董隽,宋戈,张毅宏.图书馆与图书馆学简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3.
[62] 倪峰,李永明,郑德俊,等.移动图书馆服务平台的改进需求识别[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21):17-23.
[63] 王惠君.面向未来 创新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思考[J].图书馆论坛,2021,41(2):32-40.
[64] 程焕文,潘燕桃,张靖,等.新时代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方向[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9,45(3):14-24.
[65] 王世伟.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中推动公共图书馆的高质量发展[J].图书与情报,2021,(1):11-18.
[66] 吴庆梅,肖希明.刘国钧.图书馆学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1,39(2):92-98,106.
[67] 徐雁."书为人人,人人求益",彰显公共文化服务价值[J].图书馆论坛,2020,40(8):7-8.
[6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EB/OL].[2022-03-08].http://www.gov.cn/xinwen/2017-11/05/content_5237326.htm.
[69]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 2020[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0.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