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柯平.21世纪前半叶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3):2-7.
[2] 王世伟.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11(12):1-5.
[3] 王世伟.再论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杂志,2012,31(11):2-7.
[4] 王世伟.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8(6):22-28.
[5] 吴声亮.高等学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重点问题[J].四川图书馆学报,1979(1):23-28.
[6] 柯平.图书馆服务理论探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1):38-44.
[7] 程焕文.质量和效益:图书馆事业建设的永恒主题[J].图书情报工作,1997(9):2.
[8] 别立谦,刘彦丽.擘划明天:中美大学图书馆馆长研讨会综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33(4):5-13.
[9] 初景利.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新理论[J].图书情报工作,1999,43(11):3-5.
[10] 郭云鹏,徐宝祥."满意镜像"理论与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测度和优化[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23-32,55.
[11] 赵国忠,张创军.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概论[M].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
[12] 赵云亭. 讲求经济效益 提高藏书质量——谈高校图书馆的藏书建设[J]. 高校图书馆工作, 1997(4):65-66.
[13] 陈同焕,王玉婷.影响高职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效益的因素探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6(6):86-87.
[14] 赖晓云.试论图书馆服务创新[J].图书馆论坛,2004,24(4):18-20.
[15] 赵笙,张欣毅.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图书馆学新老五定律引发的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9(4):29-32.
[16] 孙静,粟慧.用户感知的服务质量评价模式——以用户为中心的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J].图书情报工作,2005,49(11):107-111.
[17] 吴冬曼,邵敏,张喜来.研究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构建实证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30(5):82-89.
[18] 曹树金,陈忆金,杨涛.基于用户需求的图书馆用户满意实证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39(5):60-75.
[19] 刘祯臣,韩子军,宿英德编著.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193.
[20] 赵元章.谈谈图书馆藏书的质量评价问题[J].情报杂志,2005(2):125-126,129.
[21] 蔡迎春,康红.基于馆藏结构分析和文献利用统计的藏书质量优化策略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9(9):42-46.
[22] 陈健.高校图书馆藏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8(2):47-48.
[23] 肖珑,张宇红.电子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初探[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20(3):35-42,91.
[24] 肖珑,李浩凌,徐成.CALIS数字资源评估指标体系及其应用指南[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26(3):2-8,17.
[25] 唐琼,张新鹤.基于用户满意度的图书馆电子资源质量评价模型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7,26(7):46-53,62.
[26] 严安,严亚兰.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3,33(3):43-50,30.
[27] 郝忠洛.论读者需求与图书馆服务方式[J].图书情报工作,2007,51(12):135-137,115.
[28] 陈永玲.数字化时代图书馆服务创新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7,27(3):124-126.
[29] 初景利,张冬荣.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8,52 (2):6-10,68.
[30] 范并思.阅读推广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问题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40(5):4-13.
[31] 吴高,韦楠华.我国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3):47-51.
[32] 肖珑.后数图时代的图书馆空间功能及其布局设计[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20):5-10.
[33] 陶蕾.图书馆创客空间建设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4):72-76,113.
[34] 杨新涯,向晴,王莹.以校友服务为核心的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范式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9,37(5):32-37.
[35] 初景利,赵艳.图书馆从资源能力到服务能力的转型变革[J].图书情报工作,2019,63(1):11-17.
[36] 罗泽宇.图书馆服务能力理论研究——概念、特性、提升障碍及逻辑起点[J].图书馆杂志,2012,31(2):2-4,10.
[37] 杨九龙,阳玉堃.生命周期视野下的图书馆技术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8,38(11):61-69,106.
[38] 杨九龙,崔佳楠.图书馆技术绩效评价模式研究[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8(6):61-66.
[39] 樊秀萍.馆员素质:制约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主体因素[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20(2):75-77,92.
[40] 韩毅,杨晓琼,李健.图书馆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权重测定及模糊评价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33(5):79-82.
[41] 慎金花,宋小建.高校图书馆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研究——以同济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25(6):9-12.
[42] 吴汉华,王波,古永洁.2019年中国高校图书馆基本统计数据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0,38(6):49-54,70.
[43] 王世伟.服务是图书馆存在的理由[J].图书馆论坛,2002,22(5):42-43,39.
[44] 西皮莱,邹小娅.乘风破浪还是随波逐流——解析IFLA趋势报告[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4(4):18-21.
[45] 李华瑛.图书馆员是图书馆事业的灵魂[J].河南图书馆季刊,1981(1):51-53.
[46] 吴建中.21世纪图书馆员的使命[J].图书馆杂志,1999,18(3):22-24.
[47] 王甜,钟宪文.基于动力模型的服务创新模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1):80-84.
[48] 赵晖.图书馆服务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9(2):77-79.
[49] 陈建龙.论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的细分与整合战略[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8,36(5):5-11.
[50] 陈三保.新形势下图书馆服务与创新[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8:221-222.
[51] 王新才,谢鑫.图书馆服务创新的目的、动力源与制度设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8,36(5):17-22.
[52] 于良芝,洪秋兰,谷松.SERVQUAL质量评估工具效用性再认识——基于认识论视角的定性考察(上)[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5,15(4):1-5.
[53] 初景利.应用SERVQUAL评价图书馆服务质量[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8,16(5):44-45.
[54] 金更达.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实现探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20(3):49-54,92.
[55] 张健兰,吴向丹.SERVQUAL模型在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上的应用[J].图书馆学研究,2003(5):87-90.
[56] 钱佳平.基于SERVQUAL的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测评体系的研究与设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19(4):34-37,91.
[57] 宋秀梅.基于SERVQUAL模型改进的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构建[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3,33(4):52-55.
[58] 许玲,王利,周从军.面向全面质量管理——用SERVQUAL评价图书馆服务质量[J].图书情报工作,2001,37(5):76-79.
[59] 于良芝,谷松,赵峥.SERVQUAL与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估:十年研究述评[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23(1):51-57.
[60] 施国洪,岳江君,陈敬贤.我国图书馆服务质量测评量表构建及实证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36(4):37-46.
[61] 任馨,章云兰,金中仁.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新模式——从SERVQUAL到LibQUAL+[J].情报杂志,2002,21(7):47-48.
[62] 常唯.LibQUAL+~(TM)——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方法新进展[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21(4):23-26.
[63] 袁琳,刘银红.ARL对LibQUAL+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图书情报知识,2004(2):75-77.
[64] 孙静,粟慧.用户感知的服务质量评价模式——以用户为中心的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J].图书情报工作,2005,41(11):107-111.
[65] 吴冬曼,赵熊,解春伟,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方法探析——清华大学图书馆读者满意度调查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24(1):49-52.
[66] 夏有根,潘继进,徐一忠.基于LibQUAL的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及实证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2(6):32-35,13.
[67] 史继红.论LibQual作为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工具的局限性[J].情报科学,2008(3):414-417.
[68] 包平,周丽.ClimateQUALTM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新体系[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28(5):96-100.
[69] 包平,周丽.基于ClimateQUALTM的高校图书馆评价实证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30(1):35-40.
[70] 江新.图书馆组织气候评价ClimateQUALTM的本土化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7):39-44,81.
[71] 蒲筱哥,胡亚敏.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评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7):139-143,146.
[72] 陆萍.在高校图书馆评估中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J].现代情报,2005(5):36-38.
[73] 刘晓波.ANP方法在高校图书馆评估中的应用[J].图书馆界,2008(3):58-61.
[74] 郑晓虹.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高校图书馆效率评价[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11):72-73.
[75] 朱远春.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模糊综合评价及其应用实践[J].现代情报,2009,29(7):128-132.
[76] 朱天慧.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估实证研究——基于质量功能展开和灰色相关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36(10):77-80.
[77] 刘秀荣,尹洪胜,齐卫娟.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的图书馆服务效率综合评价[J].情报杂志,2009,28(S2):207-209,189.
[78] 乔红丽.MOT视角下高校图书馆用户满意度提升探析[J].山西档案,2014(6):91-94.
[79] 鞠建伟,梁花侠.高校图书馆服务用户满意度的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J].情报杂志,2004,23(8):103-104,109.
[80] 王秀琴.平衡计分卡在高校图书馆绩效管理中的应用[J].图书馆学研究,2009(11):8-10.
[81] 李正兰,张西亚.从成本效益分析的角度谈高校图书馆数字馆藏评价[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0,28(6):38-42.
[82] 王萍,王毅,罗军,等.关键事件技术与主成分分析法在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35(12):79-85.
[83] 施国洪,刘慧慧,王治敏.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测评指标体系构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6):8-12.
[84] 孟祥保,叶兰.首届全国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案例大赛获奖案例的分析与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3):42-49.
[85] 徐一新,张敏,王乐,等.复旦大学图书馆提高服务质量的实践与探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31(5):63-67.
[86] 郭晶,黄敏,陈进,等.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的特色[J].图书馆杂志,2010,29(4):32-34,19.
[87] 陈进.大学图书馆泛学科化服务体系[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8.
[88] 韩丽风,张秋.图书馆资源建设学科化的实践与思考——以清华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7):63-67.
[89] 姚飞,纪磊,张成昱,等.实时虚拟参考咨询服务新尝试——清华大学图书馆智能聊天机器人[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4):77-81.
[90] 姚飞,窦天芳,武丽娜,等.基于社会网络理念打造泛在图书馆服务——以清华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31(5):68-75.
[91] 朱玲,聂华,崔海媛,等.北京大学开放研究数据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4):44-51.
[92] 马芳珍,李峰.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探索实践及思考——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8,37(9):64-69,117.
[93] 翟晓娟,张宇,史梅.图书馆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媒体营销实践与策略研究——以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0(1):1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