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search of Domestic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formation Movement in Virtual Communities

  • Zhao Yiping ,
  • Bi Qiang ,
  • Guan Jun
Expand
  • School of Management,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2

Received date: 2013-05-22

  Revised date: 2013-08-06

  Online published: 2013-09-05

Abstra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domestic current study situation of virtual communities (V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movement, and analyses the traditional theory and interdisciplinary theory used in the research of virtual community. On the basis of structure and information flow characteristics in the virtual communit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formation movement in the virtual community from three aspects, namely, communit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users, and explains the mechanism and correlation of these three elements in the information movement. Finally,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omestic research and future trend are presented, which offers beneficial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f information movement in virtual community.

Cite this article

Zhao Yiping , Bi Qiang , Guan Jun . The Research of Domestic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formation Movement in Virtual Communities[J].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2013 , 57(17) : 121 -133 . DOI: 10.7536/j.issn.0252-3116.2013.17.022

References

[1] 中国大百科全书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583.
[2] 徐道龙,等.物理学辞典[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0.
[3] 李曙光.基于信息运动的网络信息生命周期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4): 53-56.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 贺小光.网络社区信息交流规则初探[J].情报科学,2011,29(2): 182-187.
[6] 徐小龙,王方华.虚拟社区研究前沿探析[J].国外经济管理,2007,29(9):10-16.
[7] 周伟华,甘伟.基于OSS虚拟社区的信息资源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546):73-75.
[8] 张岌秋.虚拟社区中的信息交流初探[J].图书馆学刊,2009(10):78-80.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委员会.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EB/OL].[2013-06-13].http://www.nsfc.gov.cn/nsfc/cen/xxgk/slzz.html.
[10]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据库[EB/OL].[2013-06-13].http://gp.people.com.cn/yangshuo/skygb/sk/index.php/Index/index.
[11] 陈远,倪超群,邹晶.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的相关理论述评[J].图书情报知识,2008(2):70-75.
[12] 何麟.虚拟社区中公共领域的建构——以上海"钓鱼执法"为例[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
[13] 陈海强,程学旗,刘悦.基于用户兴趣的寻找虚拟社区核心成员的方法[C]//第三届信息安全漏洞分析与风险评估大会.北京: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2010: 122-132.
[14] 张韦全,陈京民.基于凝聚子群的虚拟社区参政议政研究[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1,40(15):16-20.
[15] 张月.浅谈虚拟社区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C]//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信息系统分会2010年第二十届信息交流大会论文集.北京: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2010:39-41.
[16] 李鹏.Web 2.0环境中用户生成内容的自组织[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16):119-126.
[17] 曾明彬,周超文.基于小世界理论的社会网络服务与未来教育探析[J].商业时代,2011(3):32-33.
[18] 董晶.虚拟社区个体的知识贡献动机模式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19] 周军杰,左美云.线上线下互动、群体分化与知识共享的关系研究——基于虚拟社区的实证分析[J].中国科学管理,2012,20(6):185-192.
[20] 郭宏伟.试论虚拟社区中的人际互动[J].学理论,2012(10):101-102.
[21] 翟本瑞.从社区、虚拟社区到社交网络:社会理论的变迁[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0(5):51-56.
[22] 吕耀怀,魏然.虚拟社区的特征及其道德控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9(5):1-3.
[23] 伍丽群.网络舆论的表达与引导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24] 董梦杭.中国社交网站(SNS)话题关注与网络集群行为研究——以人人网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2011.
[25] 付永利.网络意见领袖影响力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26] 彭丽君,张建芳.利用网络社区降低图书馆服务中信息不对称现象[J].现代情报,2012,32(11):89-91.
[27] 王佳.虚拟社区对品牌传播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机理研究[J].新闻界,2011(4):8-10.
[28] 金镇.论网络信息传播的跨学科研究[J].现代情报,2007(7):15-17.
[29] 张毅.虚拟社区及其演化的自组织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2010.
[30] 雷雪,焦玉英,陆泉,等.基于社会认知论的Wiki社区知识共享行为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8(2):30-34.
[31] 尚艳超,王恒山,王艳灵.基于微博上信息传播的超网络模型[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33(2):175-178.
[32] 胡昌平,晏浩.知识管理活动创新性研究之协同知识管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3):95-97.
[33] 谢娟.教育虚拟社区交往之伦理审视[J].中国电化教育,2012(7):69-73.
[34] 田依林,滕广青,董立丽,等.基概念格的虚拟社区信息甄别中锚定效应的矫正[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4):24-28.
[35] 陈文.中学生虚拟学习社区受众行为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0.
[36] 赵欣,周密,于玲玲,等.基于情感依恋视角的虚拟社区持续使用模型构建——超越认知判断范式[J].预测,2012,31(5):14-20.
[37] 王字涵.论网络虚拟社区的大学生政治参与[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49-151.
[38] 侯正航.C2C模式下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1.
[39] 何叶青.基于虚拟社区的网络团购的传播学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9):70-71.
[40] 肖凤.基于社会网络挖掘的网购虚拟社区网络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2010.
[41] 李胜.虚拟货币的法律问题[D].北京:中央财经大学,2010.
[42] 刘孟.浅析网络文化对教育的影响[J].西江月,2012(16):63-64.
[43] 黄庆.理解"媒介时间"——"媒介时间观"的形成和社会影响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2010.
[44] 金东,游苏宁.发挥内容优势,加快科技期刊网络出版步伐[J].编辑学报,2010,22(3):254-265.
[45] 解立群,颜清华,陈颖,等.从"围观模型"看交流困境——微博社会网络图谱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1(8):92-95.
[46] 周佳俊.Web3.0的图书馆虚拟社区建设及访问控制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22(7):71-74,84.
[47] 郑会云,马晓霞.教育虚拟社区凝聚力探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11):44-46.
[48] 胡凡刚,李广艳.教育虚拟社区归属感形成的实证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1(1):51-56.
[49] 杨兴凯,周培.基于二元语义的虚拟社区知识水平测度研究[J].情报学报,2013,32(1):97-104.
[50] 程艳.基于本体兴趣特征向量空间模型的社区自组织算法[J].系统工程,2009,27(5):96-103.
[51] 李立新,邱玉辉.电子商务中面向任务社区的前摄信息交换[J].计算机科学,2008,35(6):289-292.
[52] 王杨,尤科本,黄亚坤,等.基于博弈论的网络社区舆情传播模型[EB/OL].[2013-04-17].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1.1196.TP.20130417.0952.039.html.
[53] 邓磊,刘云.虚拟社区网络中的极端介体建模与观点演化[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1,35(2):66-71.
[54] 成全,焦玉英,陆泉,等.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Wiki社区交流动力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8,52(11):62-65.
[55] 李维杰,陈海强,曹伟,等.基于原子轨道理论的社区用户排序[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2(10):1446-1452.
[56] 张杨夫,胡柯,唐翌.复杂网络流行病传播阈值的有限尺寸效应[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1,33(4):29-33.
[57] 袁红,赵磊.微博社区信息交流网络结构与交流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12,32(9):48-56.
[58] 朝乐门.大规模人机协同知识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37(5):101-114.
[59] 孙颖,毛波.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虚拟社区成员行为研究[J].计算机应用,2003,23(1):50-53.
[60] 姚灿中,杨建梅.Web 2.0大众生产社区的舆情传播路径特征分析[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2,48(30):83-88.
[61] 姚灿中,杨建梅.基于复杂网络的大众生产系统稳定性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1,17(1):125-132.
[62] 窦永香.实践社团的知识转化与共享[J].现代情报,2007(8):26-28, 33.
[63] 夏有根,黄晓英.基于微内容的信息服务构建[J].情报科学,2009,27(3):374-378,387.
[64] 余以胜,刘芷欣.Web 2.0环境下信息服务的定位与重构[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33(10):18-22.
[65] 余波.基于Wiki-IC的知识服务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34(1):59-62.
[66] 张红兵,和金生.基于Web 2.0的知识共享系统[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6):118-121.
[67] 毕强,陈晓美,等.数字资源建设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294.
[68] 窦玉萌,赵丹群.协作标注系统研究综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2):9-17.
[69] 魏建良,朱庆华.社会化标注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35(6):88-96.
[70] 刘丹.近年来国外Folksonomy的改进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8):55-59.
[71] 魏来.国外Folksonomy语义丰富研究综述[J].情报资料工作,2010(3):40-44,49.
[72] 包昌火,李艳,王秀玲,等.人际情报网络[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 29(2):129-141.
[73] 邱均平,王菲菲.近几年来知识管理学的研究进展[C]//中国国防科学技术信息学会:情报学进展(2008-2009年度评论).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1-32.
[74] 王伟军,刘艳芬,王显彬,等.基于Web 2.0的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2(6):97-101.
[75] 朝乐门.基于语义Web的综合集成研讨厅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8): 41-45.
[76] 朝乐门.Web 2.0在组织知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0(2):49-52.
[77] 田倩.企业2.0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 34(2):46-48.
[78] 顾立平.基于Web 2.0用户信息检索行为的交互设计:后设分析与问卷调查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9(3):26-34.
[79] 畅榕.社会化媒体的信息架构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1,34(2):37-41.
[80] 袁毅,杨成明.微博客用户交流的机制、结构及特征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0,30(6):82-86.
[81] 张平,苗杰,胡铮,等.泛在网络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 33(5): 1-6.
[82] 丁敬达,杨思洛,邱均平,等.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模式[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36(1):54-58.
[83] 李蓉,沈治宏.Wiki信息交流模式及其对信息交流的影响与展望[J].现代情报,2007(4):60-62.
[84] 曲鸽.基于信息生态研究的网络信息交流障碍及系统优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85] Hsu M H, Ju T L, Yen C H, et al.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in virtual communit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ust self-efficacy, and outcome expecta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2007,65(2):153-169.
[86] 赵建民.实践社群中知识转移的网络分析方法建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2):131-133.
[87] 彭红彬,王军.虚拟社区中知识交流的特点分析——基于CSDN技术论坛的实证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4):44-49.
[88] 王京山.自组织的网络传播[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89] 马费成.Web 2.0信息序化机制[J].图书情报知识,2009(6):14-18.
[90] 程光曦.SNS中用户生成内容和行为数据的分析与应用[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
[91] 刘兰,徐树维.微内容及微内容环境下未来图书馆发展[J].图书馆报工作,2009,53(3):34-37.
[92] 赵宇翔,朱庆华.Web 2.0环境下用户生成视频内容质量测评框架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0,29(4):51-57.
[93] 张玥,朱庆华.Web 2.0环境下学术交流的社会网络分析:以博客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8):28-32.
[94] 吴才唤.社会网络分析在隐性知识地图构建中的应用[J].图书馆,2010(1):48-51.
[95] 邵波,胡元蛟.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创新与共享模型构建与分析[J].情报杂志,2011,30(12):135-139, 170.
[96] 常静,杨建梅.百度百科用户参与行为与参与动机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学研究,2009,27(8):1213-1219.
[97] 纪晓丽,郭峰.虚拟社区组织知识传播复杂网络研究[J].技术经济,2011,30(2):31-35.
[98] 赵夫增.互联网时代的在线社区生产模式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27(4):546-553.
[99] 徐美凤,叶继元.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主体特征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22):111-114,148.
[100] 许美凤,叶继元.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3):67-71, 125.
[101] 郑植友,覃立,谭广鑫."体育在线"网络学术论坛发展历程回顾与价值解读[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6): 137-139.
[102] 王东.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103] 夏立新,张玉涛.基于主题图构建知识专家学术社区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22):103-107.
[104] 王飞绒,柴晋颖,龚建立.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3):283-289.
[105] Toral S L, Martinez-Torres M R, Barrero F. Analysis of virtual communities supporting OSS projects using social network analysis[J].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Technology,2010,52(3):296-303.
[106] 刘辉.虚拟社区人际互动的社会学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8.
[107] 赵联飞,郭志刚.虚拟社区交往及其类型学分析[J].社会科学,2008(8):72-28.
[108] 刘国亮,王东,曲久龙,等.网络环境下学术交流的知识共享实现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09,27(12):1789-1792.
[109] 胡海洋,李忠金,胡华,等.面向移动社交网络的协作式内容分发机制[J].计算机学报,2013,36(3):613-625.
[110] 王飞绒,龚建立,柴晋颖,等.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运作机制研究[J].浙江学刊,2007(5):201-205.
[111] 李游,闪四清,李红,等.面向突发事件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2,24(11):89-96, 128.
[112] 徐小龙,王方华.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机制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8):83-86.
[113] 李雪松,司有和,谭红成.基于网络外部性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模型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4):250-252.
[114] 赵越岷,李梦俊,陈华平.虚拟社区中消费者信息共享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0,7(10):1490-1494, 1501.
[115] 周涛,鲁耀斌.基于社会影响理论的虚拟社区用户知识共享行为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21(4):78-83.
[116] 刘佳,樊治平,杨国梁.一种面向知识共享的虚拟社区模型框架[J].管理学报,2006,3(2):190-194.
[117] 胡昌平,刘璐.虚拟社区的知识转移研究[J].情报探索,2009(9):10-12.
[118] 白杨,邓贵仕.虚拟实践社区中知识转移的语义交互模型研究[J].情报科学,2012,30(9):1348-1352.
[119] 罗艳玲.知识转移模型的优化研究[J].情报科学,2010,28(10):1578-1583.
[120] 夏雨禾.微博互动的结构与机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4):60-69.
[121] 毛波,尤雯雯.虚拟社区成员分类模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6(1):1069-1073.
[122] 王东.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123] 王晓光.微博客用户行为特征与关系特征实证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4):66-70.
[124] 白淑英,何明升.BBS互动的结构过程[J].社会学研究,2003(5):8-18.
[125] 胡昌平,胡吉明,邓胜利.基于社会化群体作用的信息聚合服务[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3):51-56.
[126] 曾建勋.知识链接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 34(2):119-123.
[127] 陈书全,张志勇,杨丽君,等.一种面向DRM的多媒体社交网络信任模型[J].计算机工程,2012,38(24):119-122, 127.
[128] 康乐,荆继武,王跃武.社会化网络服务中的信任扩张与控制[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0,47(9): 1611-1621.
[129] 安雨帆.论我国网络非理性传播的特殊成因[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6):60-63.
[130] 徐芳,王树义,陈婧.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隐私权保护研究[J].情报科学,2010,28(5):771-775.
[131] 魏来,郑跃.隐私2.0:Web2.0时代的用户隐私保护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0(5):60-65, 80.
[132] 贾二鹏,陈建新.国内外虚拟社区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1(12):32-36.
[133] 施友连.基于信息运动模型的信息作用机理研究[J].现代情报,2007, 27(6): 60-62.
[134] 孙居好.社区成员视角的虚拟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杭州: 浙江大学,2005.
[135] 范晓屏,孙居好.我国虚拟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技术经济,2007(1):80-83.
[136] 郑雪丽.虚拟社区国外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研究,2012(18):2-5.
[137] 杨慧,唐明,许伯铭.自适应网络中的流行病传播动力学研究综述[J].复杂系统与复杂科学,2012,9(4):63-83.
[138] 王栋,汪祖柱,龚彬炜.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流程文献计量分析[J].现代情报,2013,33(3): 173-177.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