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学慧,付宏.情报与智库对比研究——基于理论研究视角[J].图书情报工作,2017,61(7):42-49.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EB/OL].[2020-04-03].http://www.gov.cn/xinwen/2015-01/20/content_2807126.htm.
[3] 中国智库索引[EB/OL].[2020-04-03].http://ctti.nju.edu.cn.
[4]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的通知[EB/OL].[2020-04-03]. http://www.gov.cn/gzdt/2014-02/28/content_2625304.htm.
[5] 朱宏亮,蒋艳.中国高校智库发展现状与未来策略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6,10(2):47-54.
[6] 邱均平,董西露.高校智库建设的困境与策略[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3(4):64-69.
[7] 全守杰,王运来.高校智库的涵义与特征[J].现代教育管理,2016(1):38-42.
[8] 李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新型智库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9(10):35-40.
[9] 沈国麟,李婪.高校智库建设:构建知识生产和社会实践的良性互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4):46-50.
[10] 卢小宾,黎炜炜.智库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9,40(3):27-32.
[11] 初景利,栾瑞英,孔媛.国外高水平高校智库运行机制特征剖析[J].图书馆论坛,2018,38(4):8-16.
[12] 张雪红,张莹.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8):71-79.
[13] 黄长伟,曲永鑫.高校图书馆智库平台建设探究——以哈尔滨商业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6(12):35-37.
[14] 孙瑞英.我国高校智库联盟"共建共享,内聚外联"的博弈分析与激励路径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9,42(6):49-55.
[15] 陈海贝,卓翔芝.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的高校智库联盟机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4):52-57.
[16] 陈海贝.基于Shapley值模型的高校智库联盟利益分配研究[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8,33(5):62-66.
[17] 刘捷先,张晨.公共服务平台下虚拟联盟成员选择机制及联盟企业间协同制造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20,28(2):126-135.
[18] 张巍,杨西龙,王锐淇,等.基于遗传算法的虚拟应急物流联盟成员选择研究[J].兵器装备工程学报,2016,37(7):78-84.
[19] 司莉,陈玄凝.我国高校IRDR联盟建设形势及成员选择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8(1):81-88.
[20] 李杉杉,赵乃瑄,冯君.服务与协同创新的跨系统区域图书馆联盟发展策略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6):61-65.
[21] 袁静,焦玉英.我国图书馆联盟风险的实证调查与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6):48-56.
[22] 杨锴.高校智库联盟成员服务能力识别及匹配研究[J].情报杂志,2020,39(5):97-103.
[23] 邹巍,郭辰.我国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现状及其提升路径[J].教育科学,2014,30(3):66-70.
[24] 王珩.高校智库建设:背景、现状、问题及思考——基于浙江省的调研[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6,1(4):39-44.
[25] 孙瑞英,袁烨.我国高校智库联盟运行的博弈分析及激励策略研究[J].现代情报,2018,38(12):9-12.
[26] 张志强,苏娜.国际智库发展趋势特点与我国新型智库建设[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6,1(1):9-23.
[27] 刘风光,柴韬,李海红,等.大数据环境下智库信息服务能力探究——以河北省智库建设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7):81-85.
[28] 李纲,李阳.面向决策的智库协同创新情报服务:功能定位与体系构建[J].图书与情报,2016(1):36-43.
[29] 李印.建设中国特色高效智库的思考与建议[J].情报杂志,2017,36(6):45-49.
[30] 郭华,宓一鸣,袁正光,等.新型智库服务政府决策能力的创新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8(6):21-25.
[31] 袁曦临.高校智库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与思考[J].情报资料工作,2019,40(3):5.
[32] 王进富,魏珍,刘江南,等.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战略联盟研发伙伴选择影响因素研究——基于3C理论视角[J].预测,2013,32(4):70-74.
[33] 吴强.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影响因素分析[J].前沿,2015(7):63-67.
[34] 王晓辉,余佳群.企业战略联盟伙伴选择的原则标准及方法[J].上海管理科学,2008(2):91-93.
[35] GALTUNG J.A structural theory of imperialism[J].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1971,8(2):81-117.
[36] 姚升保.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伙伴选择的模糊组合决策方法[J].科技管理研究,2017(1):194-200.
[37] 刘颂迪,王胜男.美国一流大学教育智库建设的成功经验[J].智库理论与实践,2020,5(1):75-81.
[38] ABELSON D E. Do think tanks matter? opportunities, constraints, and incentives for think tanks i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J].Global society,2000,14(2):213-236.
[39] 关于征集河南高校高端智库联盟会员单位的通知[EB/OL].[2020-05-05]. http://sk.haedu.gov.cn/2018/12/10/1544421361583.html.
[40] MAGANN J G. 2019 Global Go to Think Tanks Index Report[EB/OL].[2020-05-05]. https://repository.upenn.edu/think_tanks/17/.
[41] 栾瑞英,初景利.4种智库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介与比较[J].图书情报工作,2017,61(22):27-35.
[42] 全球智库评价报告(2015)[EB/OL].[2020-04-11].www.cssn.cn/xspj/qwfb/201806/t20180621_4373845_9.shtml.
[43] 任恒.国外智库研究的兴起与进展[J].情报杂志,2020,39(7):59-66.
[44] 曹健,孙会清,秦荣环,等.国外高校智库成果调查分析与启示[J].情报杂志,2016,35(8):59-64.
[45] 王凤满.我国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体系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23):45-50.
[46] 潘国雄,高波,黄梓阳.中美高校图书馆联盟成员权责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4):5-11.
[47] 姜朝晖.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内涵、特征及定位[J].高校教育管理,2016,10(2):55-60.
[48] 黄开木,樊振佳,卢胜军,等.基于链接分析法的中美智库网站比较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37(11):129-133.
[49] 杨瑞仙,权明喆,魏子瑶.国外一流智库运行机制现状调研及启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7,40(12):29-34.
[50] 丁怡,李刚.我国高校智库人力资源配置模式研究[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7,2(5):23-32.
[51] 王传奇,李刚,丁炫凯.智库政策影响力评价中的"唯批示论"迷思——基于政策过程理论视角的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9(3):11-19.
[52] 任恒.我国智库思想市场的内涵特征、运行机制及优化策略研究[J].情报杂志,2018,37(9):7-14.
[53] 汤珊红,秦利,王朝飞,等.兰德做法对发展为一流智库的启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37(9):30-34.
[54] 李洪修,张晓娟.协同视域下大学智库发展的维度分析[J].江苏高教,2016(2):49-53.
[55] 杨静,陈赟畅.协同创新理念下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7):7-11.
[56] 袁曦临,刘利.从"有形学院"到"无形学院"——高校智库建设的逻辑与组织结构模型[J].情报资料工作,2019,40(3):6-12.
[57] 王婷,谭宗颖,李宏.国外高水平高校智库运行机制与决策影响途径研究——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创新研究所为例[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8,3(2):89-94.
[58] 田禹.基于偏度和峰度的正态性检验[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2.
[59] 徐珊珊.突发事件下微博用户转发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