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袁广林.后学术GDP时代我国高校科技评价范式的转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22(11):34-41.
[2]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2022-06-30].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1/27/content_5583094.htm.
[3]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EB/OL].[2022-06-3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111/t20111107_126301.html.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2-06-30].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3_494381.html.
[5] 教育部印发《关于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的若干意见》的通知[EB/OL].[2022-06-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4/s8132/202012/t20201216_505893.html.
[6]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EB/OL].[2022-06-3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151/202101/t20210108_509152.html.
[7] 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EB/OL].[2022-06-30]. http://www.most.gov.cn/xxgk/xinxifenlei/fdzdgknr/fgzc/gfxwj/gfxwj20 20/202002/t20200223_151781.html.
[8] OSTINELLI E G, ARMANDO D'AGOSTINO O G. On the potential distortions of highly cited papers in emerging research fields:a critical appraisal[J].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2019,42:e2.
[9] 陶西平.教育评价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0] 刘莉.欧洲各国大学科研评价及其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6(9):86-90.
[11] 杜向民,朱燕锦,刘兰剑.英国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及其借鉴[J].中国高教研究,2014,30(10):74-79.
[12] Promotion and tenure criteria for school of education (revised-final) (iu.edu)[EB/OL].[2022-06-30].http://institutionalmemory.iu.edu/aim/handle/10333/7153.
[13] 苏金燕.政策视角下代表作评价制度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25(1):104-112.
[14] 谢珍,马建霞,胡文静.面向代表作评价的学术论文创新性测度方法[J/OL].情报理论与实践:1-12[2022-03-03].http://h-p.kns.cnki.net.zzulib.vpn358.com/kcms/detail/11.1762.g3.20220124.1235.002.html.
[15] 韦莉莉.加强成果评价 改进评价方法[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5,7(2):59-63.
[16] 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EB/OL].[2022-04-07].http://www.most.gov.cn/tztg/200306/t20030606_8846.html.
[17] 蔡曙山.代表性学术成果作为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评价指标的意义——兼论CSSCI的科学评价功能及其发展方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4,25(6):208-220.
[18] 陈丽娜.南开学术成果评定引入代表作制度[EB/OL].[2022-04-02].http://zqb.cyol.com/Content/2003-12/05/content_783864.htm.
[19] 曹建文.北大中文系论文代表作制度探路学术评价体系改革[N].光明日报,2006-01-04(5).
[20] 谢珍,马建霞,胡文静.学术代表作评价:方法述评与研究展望[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1,44(12):190-196.
[21] 王世鹏,包翔,宋余庆,等."代表作"制度的理论研究综述[J].情报工程,2022,8(2):97-108.
[22] 张培红.一种新的评价方式:代表作评价[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5):62-64.
[23] 蔡曙山."代表性学术成果"是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的重要指标[J].中国高等教育,2004,40(23):40-41.
[24] 徐斌.参评对象提供代表作应注意的问题[J].政工学刊,2006,28(9):47.
[25] 叶继元.代表作制有益遏制学术评价形式化数量化[EB/OL].[2022-01-30].http://www.chinanews.com.cn/edu/2012/03-28/3780018.shtml.
[26] 孙亮.我看"学术代表作"评价制度[N].北京日报,2012-09-24(20).
[27] 伍茂国.回归基于代表作的同行评议[J].云梦学刊,2013,34(4):33-36.
[28] 俞吾金."代表作"制度改变了什么[N].解放日报,2012-06-09(5).
[29] 刘益东.代表作、学术招牌与前沿学者:精简人才"帽子"的利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3-19(1).
[30] 杜学亮.代表作评价制度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9,13(2):74-79.
[31] 解雯.构建和完善以代表作为核心的人文学科学术评价体系[J].高教论坛,2015,31(5):96-98.
[32] 姜春林,魏庆肖.人文社会科学代表性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及其实现机制[J].甘肃社会科学,2017,39(2):97-106.
[33] 苏鹏,张琳.学术代表作时间周期、首发载体及题材类型特征研究——以图灵奖为例[J].图书情报知识,2021,39(1):66-75.
[34] 王宁.破除论文"SCI至上"建立中国特色新型评价体系——专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李志民[J].中国设备工程,2020,36(8):7-10.
[35] 杨兴林.高校教师职务晋升的学术代表作评价研究[J].江苏高教,2015,31(2):34-37.
[36] 杜建,武夷山.基于被引速率指标识别睡美人文献及其"王子"——以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Stefan Hell的睡美人文献为例[J].情报学报,2015,34(5):508-521.
[37] 宋敏,杜尚宇,王春蕾.基于高校自然科学奖的代表作评价机制[J].中国高校科技,2019,33(9):34-37.
[38] 章成志,李铮.基于学术论文全文的创新研究评价句抽取研究[J].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 2019,3(10):12-19.
[39] 刘雪立,申蓝,郭佳,等.利用论文被引频次基准线遴选学者代表作的方法——以河南省学者论文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8):941-947.
[40] NIU Q K, ZHOU J L, ZENG A, et al. Which publication is your representative work?[J]. Journal of informetrics, 2016, 10(3):842-853.
[41] BAO P, WANG J H. Identifying your representative work based on credit allocation[C]//Companion proceedings of the Web conference 2018. New York:ACM, 2018:5-6.
[42] ZHOU J L, ZENG A, FAN Y, et al.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scientists[J]. Scientometrics,2018, 117(3):1721-1732.
[4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规定(试行)[EB/OL].[2022-06-30]. https://ysylxy.fafu.edu.cn/c7/61/c1591a51041/page.htm.
[44] 姜春林,张立伟.学术评价:同行评议抑或科学计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4,50(Z3):20-22.
[45] 操太圣.规范与理性的失去:高校教师代表作同行评议制度的迷与思[J].大学教育科学,2022,40(2):83-90.
[46] 杨锋,梁棵,苟清龙,等.同行评议制度缺陷的根源及完善机制[J].科学学研究,2008,26(3):569-572.
[47] 刘益东.用"互联网+代表作"落实代表作评价制度——并论开放评价引发的开放教育革命[J].情报资料工作,2020,41(3):14-19.
[48] 刘春丽.基于软同行评议的科学论文影响力评价方法——F1000因子[J].中国科技期刊究,2012,23(3):383-386.
[49] 王景周,崔建英.基于稿件引文内容分析的同行评审专家遴选方法[J].编辑学报,2020,32(5):539-542.
[50] HIRSCH J E,刘俊婉,马建华.衡量科学家个人成就的一个量化指标[J].科学观察,2006,1(1):2-7.
[51] 徐怡珊.h指数在期刊评价中的应用——以环境科学类中文核心期刊为例[J].出版学,2019,27(2):53-59.
[52] 何晓庆,王圣洁,胡琳.基于z指数的科研机构评价的有效性实证研究[J].现代情报,2018,38(5):82-86.
[53] 刘运梅,李长玲,冯志刚,等.改进的p指数测度单篇论文学术质量的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17,61(21):106-113.
[54] 邱均平,马瑞敏,程妮.利用SCI进行科研工作者成果评价的新探索[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51(4):11-16.
[55] 王岩,刘雅娟.运用引文分析进行论文评价的方法初探——引文分析中期刊影响因子的运用[J].科研管理,2001,22(1):133-138.
[56] 周志超.国内外引文内容分析研究进展[J].情报杂志,2021,40(12):177-185.
[57] 刘盛博,丁堃,张春博.基于引用内容性质的引文评价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38(3):77-81.
[58] 周海晨,郑德俊,郦天宇.学术全文本的学术创新贡献识别探索[J].情报学报,2020,39(8):845-851.
[59] 姜春林,张立伟,张春博.科学计量方法辅助代表作评价的探讨[J].情报资料工作,2014,35(3):31-36.
[60] 耿树青,杨建林.基于引用情感的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方法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8,41(12):93-98.
[61] 姜霖,张麒麟.基于引文细粒度情感量化的学术评价研究[J].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2020,4(6):129-138.
[62] 徐琳宏,丁堃,林原,等.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引文情感自动识别研究——以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为例[J].现代情报,2020,40(1):35-40.
[63] 郑德俊,朱宇飞,张正慧,等.基于引用内容分析法的张琪玉学术贡献研究[J].图书馆杂志, 2021,40(3):4-12.
[64] 刘萍,杨宇,邹德安.基于文献引文网络的学者学术影响力测度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7,40(3):35-41.
[65] 郭倩影,杜建,李沛鑫,等.基于引文网络的学术传承性文献识别方法研究——以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例[J].情报杂志,2019,38(4):90-95.
[66] 李铮,邓三鸿,孔嘉,等.学者学术影响力识别研究——基于引文全数据的视角[J].图书情报工作,2020,64(12):87-94.
[67] 王凌峰,张泽玺.基于引文网络的单篇论文新评价指标:Hi指标[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35(11):52-55.
[68] 邱均平,余厚强.基于影响力产生模型的替代计量指标分层研究[J].情报杂志,2015,34(5):53-58.
[69] 郝若扬.高Altmetrics指标论文的特征分析及影响力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 2018,62(8):107-114.
[70] 翟姗姗,叶丁菱,胡畔,等.融合Altmetrics与引文分析的数据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J].情报学报,2020,39(7):710-718.
[71] 彭秋茹,阎素兰,杨波,等.融合引文与Altmetrics的报纸论文影响力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8,39(5):11-21.
[72] 郭红梅,何苗,邢星,等.不同自然科学门类间论文学术影响力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合理性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22):62-68.
[73] 段志光,章娟,张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科学论文质量的计量分析[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27(1):86-91.
[74] 贺婉莹.基于机器学习的论文学术创新力评价研究[D]. 南京:南京大学,2019.
[75] 杨京,王芳,白如江.一种基于研究主题对比的单篇学术论文创新力评价方法[J].图书情报工作,2018,62(17):75-83.
[76] 逯万辉,谭宗颖.学术成果主题新颖性测度方法研究——基于Doc2Vec和HMM算法[J].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2018,2(3):22-29.
[77] 王平,侯景瑞,吴任力.基于递归张量神经网络的微信公众号文章的新颖度评估方法[J].情报学报,2019,38(2):159-169.
[78] 杨建林,钱玲飞.基于关键词对逆文档频率的主题新颖度度量方法[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36(3):99-102.
[79] 任全娥,郝若扬.基于文献引证关系的人文社会科学论文评价[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30(3):111-118.
[80] 章娟,段志光,王彤.科学论文评价方法运用的比较分析——以世界一流生物医学科学家为例[J].科学学研究,2009,27(12):1809-1814.
[81] 王迎春,郑建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评价体系的建构[J].图书馆学研究,2010,32(17):2-4.
[82] 沈利华,缪家鼎,陈国钢,等."客观同行评议"方法探索性研究——一种基于引文分析法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方法[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18):144-148.
[83] 楼雯,刘小曼,蔡蓁.基于安娜·卡列尼娜原理的单篇科学论文评价方法研究[J/OL].情报理论与实践:1-12[2022-03-07].http://h-p.kns.cnki.net.zzulib.vpn358.com/kcms/detail/11.1762.G3.20220217.1724.002.html.
[84] 姜春林,郭琪琴,张光耀.人文社科学术著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 2022,41(2):198-207.
[85]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EB/OL].[2022-06-30]. http://shanxi.gov.cn/yw/gwyyw/wj/201701/t20170109_275576.shtml.
[86] 王兵.科研代表作评价工作平台的功能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7,31(S2):137-139.
[87] 徐玉华,罗婷,靳晓恩.大学教师学术评价之反思——基于论文发表视角[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6(6):106-108.
[88] 卢花.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30(5):570-572.
[89] 姜春林,赵宇航.代表作评价:探索之路与完善之策[J].甘肃社会科学,2016,38(3):143-148.
[90] 张琪,何华锋,郑建飞,等.以质量为导向的高校教师学术评价机制初探[J].时代教育,2014,11(11):135.
[91] 樊思.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2.
[92] 汪智佳.一流大学教师职称评审中的代表作评价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0.
[93] 莫伟民.高校学术评价"代表作制"怎样实行[J].中国高等教育,2016,52(8):31-33.
[94] 俞立平.规范使用SCI下科技评价的问题与解决路径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20,41(2):64-69.
[95] 刘晋如.从"科学主义"到"科学精神"——论档案学术理性评价的制度保障[J].北京档案,2019,36(1):14-17.
[96] 林艺.代表作制度为职称分类评价"开口"[J].中国医院院长,2018,14(8):88-89.
[97] 钟华,肖畅,单连慧,等.定量分析支持的医学科研项目代表作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8):82-87.
[98] 曾建勋.重视学术代表作的识别与遴选[J].数字图书馆论坛,2021,17(9):1.
[99] 董克.科学评价代表作的学术质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08-31(1).
[100] 陈云良,罗蓉蓉."学术代表作"制度的实施条件和程序安排[J].现代大学教育,2014,30(1):99-105.
[101] 张帅,张颖."学术代表作"制度下教师评价机制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0,34(4):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