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EB/OL].[2022-02-17].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6/23/content_5620456.html.
[2] 冯献,李瑾.数字化促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分析——以北京市650份村民样本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21(5):19-27.
[3] 王锰,钱婧,杨志刚,等.感知价值对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差异化影响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21(21):18-31.
[4] 刘星.获得感的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老区建设,2019(4):56-60.
[5] PECHANSKY R, THOMAS W. The concept of access:definition and relationship to consumer satisfaction[J]. Medical care,1981(2):127-140.
[6] TOMASEVSKI K. Preliminary report of the special rapporteur on the right to education[EB/OL].[2022-04-10]. http://daccess-dds-ny.un.org/doc/UNDOC/GEN/G99/101/34/PDF/G9910134.pdf?OpenElement.
[7] 王前,吴理财.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评价研究:经验借鉴与框架建构[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5,16(3):53-59.
[8] 冯献,李瑾.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指标体系设计与评价应用[J].图书馆,2020(11):20-26,32.
[9] 曹现强,林建鹏.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9-30.
[10] 解垩.财政分权与公共服务可及性:组固定效应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22(1):1-13.
[11] 朱盛艳,李瑞琴.基本公共服务可获得性的农村贫困效应检验:基于增长效应与分配效应的双重审视[J].农村经济,2019(8):60-67.
[12] 钱丹,陈雅.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可及性要素识别及优化[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10):63-67.
[13] 韦景竹,王元月.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用户满意度实证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20,41(4):30-38.
[14] 完颜邓邓,胡佳豪. 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与利用——基于湖南省衡南县的田野调查[J]. 图书情报工作,2019,63(16):54-61.
[15] 淳于淼泠,李春燕,兰庆庆.新公共治理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关系的三重建构[J].图书情报工作,2019,63(3):38-44.
[16] 戴艳清,彭雪梦,完颜邓邓. 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需矛盾分析——基于湖南省花垣县的调查[J]. 国家图书馆学刊,2020,29(2):16-25.
[17] 陈忆金,曹树金.用户中心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评价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9,63(17):60-68.
[18] 丁元竹.让居民拥有获得感必须打通最后一公里——新时期社区治理创新的实践路径[J].国家治理,2016(2):18-23.
[19] 曹现强,李烁.获得感的时代内涵与国外经验借鉴[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2):18-28.
[20] 胡安宁.社会参与、信任类型与精神健康:基于CGSS2005的考察[J].社会科学,2014(4):64-72.
[21] 潘涛涛,吕英杰. 在线健康社区中基于SOR模型的用户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 情报资料工作,2022,43(2):76-83.
[22] 肖希明,完颜邓邓.以数字化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实践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8):5-10.
[23] 周海涛,张墨涵,罗炜.我国民办高校学生获得感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9):54-59.
[24] 曾鸣.互联网使用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4):84-94.
[25] 王淼,孙红蕾,郑建明.公共数字文化:概念解析与研究进展[J].现代情报,2017,37(7):172-177.
[26] 陶成煦,沈超,完颜邓邓.供需适配性理论视域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满意度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21,65(17):57-68.
[27] 杨宜音.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J].社会学研究,2006(4):117-131,244.
[28] 史亚丽.公共理性视域下社会心态及其引导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7.
[29] 胡维芳,刘将,WANG Y.我国青年社会心态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GSS2015年调查数据的分析[J].青海社会科学,2021(6):128-134.
[30] 王俊秀,杨宜音,陈午晴.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报告[J].民主与科学,2007(2):40-44.
[31] 孙德梅,王正沛,康伟.转型期我国公民社会心态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GSS2008调查数据的分析[J].科学决策,2014(1):1-14.
[32] 俞国良,靳娟娟.加强疫情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J].前线,2020(7):78-80.
[33] 许燕,伍麟,孙时进,等.公共突发事件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笔会)[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8(2):1-31.
[34] 夏循祥.论公共参与作为一种公民教育——以香港利东街居民的社区参与运动为例[J].思想战线,2010,36(2):50-54.
[35] 黄森慰,唐丹,郑逸芳.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7(3):55-60.
[36] 杨永娇.城市居民社会参与层次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基于"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考察[J].广西社会科学,2016(12):158-163.
[37] 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M]. 陈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24-26.
[38] 范柏乃,金洁.公共服务供给对公共服务感知绩效的影响机理——政府形象的中介作用与公众参与的调节效应[J].管理世界,2016(10):50-61,187-188.
[39] 张薇薇,蒋雪.在线健康社区用户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20,64(4):136-145.
[40] 崔娜,梁向明.基于治理视角的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21(10):81-86,158.
[41] 吕小康,黄妍.如何测量"获得感"?——以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GSS)数据为例[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5(5):46-52.
[42] 任亮宝.当前我国居民社会心态及影响因素——基于CGSS数据实证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18,34(3):91-97.
[43] 李春梅.城镇居民公众参与认知、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3.
[44]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EB/OL].[2022-03-16].http://www.gov.cn/xinwen/2016-12/26/content_5152772.htm.
[45] 李桂霞,马海群.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社会教育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J].情报科学,2022,40(2):105-112.
[46] 胡唐明,郑建明.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内涵、现状与体系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2(6):32-38.
[47] 戴艳清,刘杨庆.公共数字文化均衡化发展制度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22(1):18-24.
[48] 张茂鑫,刘红云.公平感对社会认知的影响:经济因素的调节作用[J].心理学探新,2019,39(2):159-164.
[49] 孙伟平.论影响社会心态的诸因素[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1):53-58.
[50] 司明宇,金紫薇.如何增强对社会心态的前瞻性引导[J].人民论坛,2018(2):68-69.
[51] 王莹,王义保.公众参与:政府信任提升的动力机制[J].学术论坛,2015,38(6):47-50.
[52] 邹凯,刘利,徐艳芳.社区服务中公众参与对公众满意的影响研究[J].软科学,2011,25(9):35-39.
[53] 中国新闻网.新疆昌吉州用"互联网+"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EB/OL].[2022-05-2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5188380991093977.
[54] 黄荣贵,吴锦峰,桂勇.网络社会心态:核心特征、分析视角及研究议题[J].社会学评论,2022,10(3):102-120.
[55] 王俊秀,刘晓柳.现状、变化和相互关系:安全感、获得感与幸福感及其提升路径[J].江苏社会科学,2019(1):41-49,258.